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,或者轻伤3人以上,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。构成交通事故需满足道路、车辆、运动、事态、过失、后果等要素。责任认定基于这些要素和具体情况。
交通事故,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,其影响不容小觑。它不仅可能导致财物损失,更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。
1.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、行人、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,因违反相关道路交通管理法规、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。
2.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,或者轻伤3人以上,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。
构成交通事故,需满足以下几个缺一不可的要素:
1.道路:
(1)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,道路是指公路、城市街道和胡同(里巷)以及公共广场、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、行人通行的地方。
(2)与道路成为一体的桥梁、隧道、轮渡设施以及作为道路用的电梯等也包含在内。这里特指公用的道路,不包括厂区、校园、矿区、庭院的道路。
2.车辆: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。需要注意的是,行人自己在走路过程中发生意外、造成伤亡不属于交通事故。
3.在运动中:即车辆处于行驶或停放过程中。这里所说的停放过程,应理解为交通单元的停车过程,而交通单元之间的静止状态停放所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。
4.发生事态:具体表现为有碰撞、碾压、刮擦、翻车、坠车、爆炸、失火等其中的一种现象。未发生上述事态的情况,如行人或旅客因其他原因(如心脏病发作)而造成的死亡,不属于交通事故。
5.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的过失:即造成的事态不是因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原因,如地震、台风、山崩、泥石流、雪崩等。此外,利用交通工具自杀也不属于交通事故。
6.有后果:即要有人、畜伤亡或车物损坏的后果,没有后果的不算交通事故。
对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,主要是基于上述的构成要素以及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来判定。
1.在判定过程中,会考虑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是否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、规章,是否存在过失行为,以及这些行为是否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。
2.还会考虑事故发生的地点、时间、天气等外部因素,以及交通参与者的年龄、性别、身体状况等个体因素。
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可以更加准确地判定交通事故的责任,为后续的赔偿、处罚等事宜提供法律依据。
交通事故中,责任认定是关键。但如何收集证据?如何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?快来律讼网,我们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。
本文作者:童心